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活動花絮-【媒體報導】地天泰獨創酵素處理法 轉化堆肥只要3小時

【媒體報導】地天泰獨創酵素處理法 轉化堆肥只要3小時

  • 分類 : 活動花絮
  • 日期 : 2020-02-17
  • 點閱 : 5604

 

地天泰獨創酵素處理法 轉化堆肥只要3小時

稿源:2020-02-16/經濟日報/黃文奇/台北

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於前(2018)年透過科技部價創計畫成立「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他30年研究成果,把半年才能轉化、熟成的堆肥(農業廢棄物),在三小時內處理完畢,這個全球首創的技術,也蘊含了極大的價值。

這個創新技術,不僅吸引鑽石生技、富邦金控投資,也快速的吸引農業大國,如中國大陸、歐洲、東南亞各國前來尋求合作,目前客戶遍及對岸、英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並研擬成立A.I.(人工智慧)無人工廠。

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表示,成立公司的目的,就是要回饋給母校中興大學,此外,也能為環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他指出,「從土裡來的從土裡去」才是永續,讓資源得以不斷循環再利用,達到環保、經濟的效益。

地天泰首創的「酵素」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方法,能快速、無汙染地轉化廢棄物,成為有用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把糞便變成黃金。農業廢棄物包括木屑、廚餘、動植物之殘餘物不一而足,但處理起來都費時、費工。

楊秋忠指出,以「堆肥」為例,堆肥是動物的排泄物,過去必須堆放半年以上才可利用,而地天泰的酵素,則可在三小時內讓堆肥變成可利用的物質。

楊秋忠譬喻,糞便是有機物,但直接施於泥土中,作物無法吸收甚至會造成傷害,因此,必須堆放六個月,讓有害物質轉化,即使堆放六個月後,堆肥的「惡臭」問題仍然無解,而地天泰的技術,除了能快速轉化堆肥外,也能消除臭味,一舉多得。

地天泰的技術名為「TTT®」,其技術為全球首創,以酵素取代微生物進行有機質的穩定及腐熟,突破傳統堆肥法的限制,可於三小時內將有機質完全腐熟轉化為高效有機質肥料。

資源循環 永續發展

在效能方面,大幅提升效率至少100倍以上,並達到零汙染的製程,解決傳統堆肥過程中產生之惡臭、汙水、大面積需求及冗長費時的問題,並保留有機質100%的肥分,且成品無需再經堆置後熟,可立即使用,為全球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及環保問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楊秋忠解釋,全球農業過去30年多使用化學肥料,但研究證實,使用化肥的土壤,地力會逐漸喪失,雖然使用有機肥(堆肥)最好,但處理堆肥的時間、惡臭甚至是處理期間的汙染都是問題,這也是他「創業」的起點。

往年,堆肥的處理法是用「微生物」直接處理,但除了效率慢之外,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繁殖,也會危害作物。地天泰透過篩選特殊微生物(菌株),從培養菌株、萃取其酵素,並把酵素固化做成產品,得以方便運輸、利用在農業廢棄物上,因此可達到最大效益。

從經濟的效益層面來看,以大陸為例,對岸的每年的經濟動物糞便超過40億公噸,是個驚人的數字,若能快速有效的轉化成有機肥,將是個巨大的商機。

製程效率 提升百倍

說到創業歷程與艱困,楊秋忠笑說,困難的不是創業,而是數十年的研究,他出身農家,他認為這彷彿是天命,因此他從大學起,研究的內容就與植物、土壤有關,博士班是在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系取得,一生與土壤結緣。因此,公司也用《易經》第11卦「地天泰」卦來命名。

楊秋忠今年已逾70歲,2016年,因酵素轉化農業廢棄物的相關研究,得到國際學界認同,也因此獲得中研院院士榮銜,其後,「科技部價創計畫」鼓勵科學家、學者創業,他抱著回饋母校的心,毅然成立公司。

楊秋忠回憶,他是一個科學家,但對財務一竅不通,撰寫創業計畫幾乎是他從頭學起、完成,他笑稱,這或許是創業過程最艱難的部分。申請價創計畫後,他便開始尋求投資人,但楊秋忠不懂如何介紹公司,與投資人談了之後,多遭婉拒。

在創業之初,由於鑽石生技投資董事長路孔明也是中興大學的校友,時常資助學校、學生研究,因緣際會兩人認識,路孔明看過技術後,也認同楊秋忠的理念,不僅以鑽石生技投資該公司,也找來富邦金控共襄盛舉,才有了一個好的開頭。
 


地天泰30年專業經驗 開發地力新商機

稿源:2020-02-16/經濟日報/黃文奇/台北

如何把堆肥三個小時內變成有用的肥料,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說「用酵素」。從8,000菌株中,挑選出最適合的菌株,萃取出酵素,這些酵素像是犀利的菜刀,把農業廢棄物中的壞分子切掉,留下有用的部分,這也是地天泰公司最關鍵的競爭力。

楊秋忠解釋,任何有機物變成「肥料」之前,都會有漫長的轉化過程,堆肥大約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不僅時間漫長,更重要的是,作物無法即時用到肥料,還有惡臭與環境汙染的問題等,都需要解決。

「酵素,是會做工的蛋白質」,楊秋忠說,這是自然界動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酵素具有分解、聚合、修飾等能力,同時又像黏著劑又像菜刀,而細菌則可產生可用的酵素。

地天泰的競爭力來自農民的需求,楊秋忠指出,農民種植作物、養殖動物常會遇到問題,遇到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他在這個領域數十年,與之教學相長,譬如「如何縮短堆肥成熟的時間」,就是農民提出的問題。

但楊秋忠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已累積逾30年。1980年代初期,正是使用化肥的高峰期,楊秋忠當時剛返國在中興大學植物系任教,由於學術專業的關係,他常在農業雜誌上撰文,推廣「保護土壤」的觀念與要訣,教導農民減少使用化肥、維持地力。當時,楊秋忠為證明化肥對土壤有害,與農試所合作,展開「長期研究計畫」,用七個實驗土壤組別,分別劃為純用化肥、有機肥、混合肥、不施肥、綠肥等組別,迄今已20餘年,已有證據證明,長期而言,化肥對土壤有害而無益。

據了解,由於當時台灣在化肥的使用上,已經無法完全避免,因此,楊秋忠還多次下鄉,親自指導農民施肥的方式,譬如磷肥必須分次施肥,才能減少對土壤與作物的危害。楊秋忠說,農民遇到問題不一定能解決,但我們知道如何找答案,每次被農民考,就是一次尋求解答的機會。

楊秋忠是農家出生,對農業「實務」很強,甚至農民有時會打電話給他,詢問種植作物所遇到的問題,譬如「為什麼我的蓮霧會落果?而別人不會」,或者「為什麼我的鳳梨催花兩次都沒有成功」,探究起來,其實都跟肥料施用不當有關。如果是用堆肥可能就沒這些問題,但是堆肥堆放到最後,大約量體僅剩原來的一半,堆肥的三大要素包括氮、磷、鉀,其中,氮尤為重要,而損失率超過一半以上,不僅時間成本高,效益也不佳。但用酵素直接轉化的堆肥,沒有損失率、沒有臭味、時間超短。
 


童年裡那位退伍老兵 楊秋忠忘不了的恩師

稿源:2020-02-16/經濟日報/黃文奇/台北

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創業」是個意外,從他的學術歷程看,也充滿傳奇色彩。

楊秋忠出身農家,從小跟著父親耕田、放牛,後來拿獎學金出國留學,2016年,因在生命科學領域有突破性研究成果,獲得中研院院士榮銜,從放牛的孩子到中研院院士,他生命轉捩點來自一位「退伍老兵」。

楊秋忠1948年生於南投國姓鄉的山城農村,1949年,國民政府轉進來台,當時有一名退伍老兵隨政府來台退伍後,跑到楊秋忠家裡附近的山坡上屯墾,自搭簡陋的小屋,過著隱士般的耕讀生活。因為地緣之故,與楊秋忠一家結為好友。

楊秋忠念小學時,這位自稱「潘傑克」的退伍老兵主動請纓,跟楊父說「你的孩子給我教吧」,楊父點頭。此後,潘傑克每周日都到楊家教他英文。楊秋忠回憶,潘傑克是他的啟蒙恩師,當時約50歲,長得英挺。從英文的音標開始教,且英文用毛筆寫,很多時間用閒聊的方式,教他立身處世的道理,也因此,楊秋忠除了比同齡小孩的英文程度好之外,對於做人、處事也有更成熟的體會。

教了一個月後,楊秋忠母親要拿「薪水」給潘傑克,潘惱怒道:「我教你的小孩,不是為了錢。」又過了一個月,楊母想說,老師不收錢,至少也送點「束脩」,拿了土產要給潘傑克,這位老兵依然婉拒,並對楊母說「我希望能義務教你的小孩」。

自此,潘傑克亦師亦友地陪著楊秋忠,一直到楊秋忠高中考上當時的台中市立二中(現已沒有高中部),才正式告一段落。當時農村孩子要考上城裡的學校並不容易,楊秋忠最後一名考進高中,卻第一名畢業。

高中求學期間,有一次楊秋忠回家探望父母,楊母則要他到山坡上探望潘傑克老師,那時他才第一次到潘傑克的住所,他回憶,潘傑克是住在用木頭簡單釘成的陋室,避雨遮風可能都有問題,看到老師住在這麼刻苦的地方,眼淚就掉下來。

高中畢業後,楊秋忠考入中興大學植物系,學成繼續念糧食作物研究所,博士班則拿獎學金出國,遠渡重洋到夏威夷大學攻讀博士。這一去,楊秋忠與恩師永別,潘傑克的後事,也是楊秋忠父母料理。出國前,潘傑克送了雙皮鞋給楊秋忠:「你應該不會再見到我了,但你知道,送你皮鞋是什麼意思嗎?」楊秋忠搖頭,潘傑克送他八字箴言:「腳踏實地,實實在在。」這八個字,也成了楊秋忠學研、工作座右銘。

 



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 記者季相儒/攝影

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 記者季相儒/攝影

地天泰設備。

地天泰設備。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