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媒體報導-供需失衡到蛋價回穩 雞蛋產業是否步上正軌?掌握蛋雞動態、更新需求數據 打破缺蛋、過剩循環

供需失衡到蛋價回穩 雞蛋產業是否步上正軌?掌握蛋雞動態、更新需求數據 打破缺蛋、過剩循環

  • 分類 : 媒體報導
  • 日期 : 2025-04-15
  • 點閱 : 8

稿源:2025-4-15/豐年雜誌/楊上禾

今(2025)年初美國缺蛋問題持續躍上新聞版面,受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衝擊,導致美國蛋價屢創新高,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更挑起關稅之戰,使美國物價、雞蛋價格走勢更添不確定性。臺灣過去數年也屢屢遭遇「缺蛋風波」,影響蛋價起落,但即使出現缺蛋與生產過剩,過一段時間供需又會回穩,雞蛋產業是否自有調節之道,或仍有重大挑戰與隱憂?作者透過數據分析,解釋臺灣雞蛋產業趨勢及未來可能風險,提供讓雞蛋產業生產與價格一齊走向穩定的建議。

近4年臺灣雞蛋產業走過缺蛋危機,也經歷供過於求的窘境。缺蛋期間,有網友製圖嘲諷雞蛋貴到可以用來求婚驚艷另一半,供過於求時則有民眾抱怨,為何早餐店加蛋還是一樣1顆15元?以上兩種極端現象都發生在近3年內,相信不少讀者記憶猶新。而在今年3月中,蛋價出現回穩跡象,究竟這代表臺灣雞蛋產業已經脫離險境,還是即將進入另一個缺蛋與剩蛋的循環迴圈?

臺灣雞蛋產量未隨需求提升 COVID-19打亂供需埋缺蛋遠因

透過蛋種雞業者所提供的蛋雛雞數銷售數據,便能得出推估的蛋雞產蛋隻數以及產蛋箱數。推估產蛋隻數數據與養雞協會在產隻數高度吻合,由2018至2025年的臺灣產蛋隻數數據,可發現趨勢呈逐年上升,從2018年的2,500萬隻產蛋隻數,在2020年正式突破3,000萬隻產蛋隻數,到2023年底又急遽增加。

蛋雞產蛋隻數歷年來不斷增加,表示蛋農不斷增養,雞蛋市場需求潛在地不斷增加,若從2018年至2022年的產蛋箱數來看則得到驗證,均日產蛋箱數從2018年的每天不到10萬箱,增加到2022年單日12萬箱(每箱約200顆雞蛋)。

換言之,臺灣雞蛋市場的潛在需求量在2022年大約每人1天1顆蛋,顯示臺灣雞蛋消費市場已經逐步增加,甚至比以往更愛食用雞蛋。這對臺灣雞蛋產業的發展是好事,但是在2022年的產蛋隻數也大約維持在3,000多萬隻產蛋隻數,如果以歷年來的產蛋率(75%)粗估產蛋量,均日產蛋量也才約2,250萬顆蛋(換算成產蛋箱數也僅有11.25萬箱),離均日產蛋箱數12萬箱仍有一段距離,倘若天候不佳、禽流感肆虐、甚至有一部分消費者想要一天吃兩顆蛋的話,那就很容易供不應求。

那2022年至2023年是如何發生缺蛋危機?觀察產蛋隻數與箱數走勢,遠因在於2021年中COVID-19疫情進入三級警戒,許多剛性需求如團膳學餐、夜市、餐廳等,都因為疫情關係轉為在家烹煮,消費習慣大幅改變,進一步挑戰臺灣雞蛋產業包銷制度的靈活度。進入2022年,臺灣在普遍疫苗接種下逐步放寬防疫生活,年底卻首次爆發屬於高致病性禽流感的H5N1,加上COVID-19疫情與俄烏戰爭把蛋雞飼料價格推上歷史高點,蛋農為減少生產損失,主要採用蛋雞強制換羽或淘汰方式,在2023年2月換羽隻數達到近3年新高,超過260萬隻蛋雞換羽。換羽期間蛋雞斷食也不產蛋,雞隻開始換羽後約需6至8週才能回到產蛋高峰,這是2023年1月至3月缺蛋期間無法馬上恢復供蛋的主要原因。

雞也爆疫情讓生產更嚴峻 HPAI肆虐導致各國紛紛鬧蛋荒

臺灣並不是唯一面臨HPAI影響的國家,美國在2021~2022年初的冬季便已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影響,導致雞蛋價格在2022~2023年飆升;由於嚴重禽流感、高飼料價格以及供給短缺,當時美國雞蛋市場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約每打5.3美元。

2023年3月後美國雞蛋市場暫時獲得控制,主要是雞蛋供給很快就跟了上來、飼料價格成本得以緩解,然而美國雞蛋市場並未與禽流感的威脅告別,後來疫情的肆虐甚至可能弱化雞蛋的需求,例如2024年3月在美國加州傳出牛隻感染禽流感案例,後來擴及16個州,雖無大規模牛傳人疫情,卻也一度引起消費者對畜產品食安的憂慮,影響消費。

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底以前,美國雞蛋供應量陷入嚴重不足,使得每打雞蛋價格再創新高,達到每打約8.08美元。自2025年初至3月中,美國禽流感已經導致3,030萬隻蛋雞被撲殺,影響擴及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愛荷華、印第安納、密蘇里、北卡羅來納、俄亥俄、賓夕法尼亞、華盛頓等9個州,其中俄亥俄州尤其嚴重,損失超過1,330萬隻蛋雞,占該州蛋雞的32%。雖然至截稿時明確統計數據尚未出爐,但美國在今年1至2月共進口約160萬打雞蛋,以舒緩雞蛋短缺的民怨。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今年3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批發市場的散裝雞蛋價格自3月初以來終於緩解,市場價格終於持續大幅下降,主因是3月至今沒有出現重大HPAI疫情,同時也向土耳其、巴西及韓國進口雞蛋因應美國市場短缺,使得雞蛋供應迅速獲得改善。然而美國總統川普於4月2日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關稅,對全球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土耳其、巴西及韓國自然也含括在其中,是否進一步拉升美國國內雞蛋價格並波動國際市場,有必要進一步觀察其變化。

反觀臺灣2023年遭遇雞蛋供給短缺問題,當時臺灣農業部則非常有效率地以專案進口雞蛋解決缺蛋危機,同時也增加蛋種雞進口數量作為因應措施。蛋種雞進口的大幅增加為2024年的生產過剩種了一個因,但這個因是無可厚非的因,因為政治壓力是很大的,可以多進不能少進,若沒增加蛋種雞進口,無法有效解決雞蛋價格高漲以及短缺情形,針對這一點應對當時協助處理蛋量短缺的相關單位長官、幹事給予肯定。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臺灣政府對雞蛋供需的掌握仍需要提升,從2022年底開始,臺灣雞蛋產業就進入缺蛋與剩蛋的週期循環,現在實在有必要掌握下一波的漲勢或跌勢,並執行有效策略,不然這個循環將會不斷延續下去。

價格回穩能否引導產蛋正常化?蛋雞雞齡偏高隱憂不遠

本文撰文時間正好在2025年3月20日,當週平均產地蛋價再次回升並終於超過每臺斤29.2元,高於飼料成本價(約每臺斤雞蛋26.7元),代表蛋農收益轉負為正。收益高於成本,似乎臺灣蛋雞產業終於回歸正常經營?然而應該更進一步了解的是,有什麼原因使得產地蛋價在最近幾週突然連漲,且有必要探討可能的後續發展為何。

首先,在2024年初約18週期間,產地蛋價不斷開始下滑,直到第26週產地蛋價開始低於飼料成本價,於此同時,換羽隻數也在第26至27週間達到當年度最高點。當價格不好,收益為負時,蛋農最直接的反應策略就是換羽,減少飼料支出,以維持蛋雞場營運,此一邏輯在2024年第42週前後也得到一樣的結果,蛋雞收益為負,蛋農增加換羽,且換羽隻數不斷增加;2024年底第50週以後也相同,直到2025年第9週達到自2023年以來的換羽數高點,最多時約有250萬隻蛋雞進入換羽。

蛋雞在換羽期間不產蛋,也因此在2024年第50週至2025年第9週間,雞蛋市場開始出現短供現象,產地蛋價終於在2025年第5週起由低谷(每臺斤18.5元)反彈,直到第11週,產地蛋價才出現正收益。蛋雞完成換羽後,經過2至3週後會逐漸回到產蛋高峰期,換言之,在2025年第12至15週,產蛋量應該會慢慢恢復正常,產地蛋價是否會再受到影響而下滑,還需觀察。

由於4月初與5月初分別有清明節等連續假日以及母親節,餐飲、烘焙市場需求暫時仍有較大的誘因支撐產地蛋價,但通常在5月初之前,產地蛋價就會提早反應供需變化而下滑,而在6月期間的產蛋量應該會再提升,屆時產蛋量推估大致會回到12.6萬箱。

除了產蛋隻數、蛋價等指標,由雞齡觀察,臺灣蛋雞產業正逐漸進入產蛋高風險期。國立中興大學產業發展經濟分析研究室曾透過蛋雛雞上市開產週齡估算其整體蛋雞週齡,證實在2022年4月整體蛋雞週齡達到歷史高點(71.83週)。換言之,2022年4月是臺灣蛋雞產業中老母雞偏多的時候——老母雞比例偏多所隱含的潛在問題,就是產蛋率逐漸下降。根據目前資料推估,今年7月的蛋雞週齡即將邁入71.55週,雖略低於2022年4月的高點,但屆時會否因為老母雞偏多,造成雞蛋產蛋率下降,最終又進入缺蛋的窘境迴圈?

雞蛋市場需求、節慶效應需掌握 進雛量減少顯示潛在風險

臺灣蛋雞產業若要永續且穩定地發展,一定要有完整且精準的數據資料,才有機會讓產業鏈、官學研單位緊密合作,主控、平穩供需,而不完全聽任市場波動。目前可供分析的數據都是來自供給方,針對需求方的數據大致上多是被動的間接推估。均日雞蛋需求約在12萬箱的數據,自2023年起已沿用兩年,到今天的需求量是否仍維持12萬箱,或已有所成長?如果沒有科學資料佐證,勢必難以達成平穩供需的目標,因此建議產官學今年應至少再做一次需求量評估,並且採用動態推估,以更精準掌握各節慶效應如何影響需求量的變化。

雖然缺乏需求資料,但至少我們仍能掌握整體生產面的數據,尤其蛋種雞業者販售蛋雛雞給蛋農或蛋中雞場的數據,應該長期彙整觀察。根據目前蛋雛雞銷售數據,由最近3個月(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數據顯示,蛋雛雞總銷售量僅約350萬隻,相較於過去3年每月蛋雛雞平均銷售約落在200萬隻雛雞,明顯大幅減少。連3個月蛋雛雞銷售較先前平均減少三到四成,是為什麼?若對照蛋價便可了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蛋農最難熬的3個月,當蛋農收益為負,也就沒有能力再添購新雞;同時進雛量減少的情形,也是本文推論蛋雞週齡即將在今年7月來到高點的依據。

添購新雞不僅是單一蛋農的事情,後續的生產動態攸關整體雞蛋產業,從進雛減少、蛋雞高齡的隱憂來看,臺灣雞蛋產業恐怕尚未走出剩蛋與缺蛋的波動循環。若要遏止生產過剩、需求恐慌的現象一再發生,準確的雞蛋供需數據不可或缺,還需加上政府與產業團體互相配合,才有機會跳出兩種極端的迴圈,減少供給到需求端的產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