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活動花絮-與稻為伍,見證興大半世紀-懷念水稻育種者 顏吉甫教授

與稻為伍,見證興大半世紀-懷念水稻育種者 顏吉甫教授

  • 分類 : 活動花絮
  • 日期 : 2025-09-12
  • 點閱 : 19
稿源:國立中興大學治喪委員會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顏吉甫教授辭世的消息,讓無數曾與他共事、受教、參與於田野間的師生與同仁深感哀痛。他的一生,是耕耘於知識與土地之間的典範旅程;是一位水稻育種者對糧食安全的承擔,更是一位歷經中興大學半世紀變遷的見證者,默默承載校園記憶、傳承農學精神。

顏教授畢生服務於中興大學,從助教、講師、副教授至教授,五十餘年如一日,將生命深深扎根於興大農藝學系。他曾擔任系主任、農資學院副院長等職務,無論在行政或教學研究上,皆展現堅實的專業與高度的責任感。

在農業研究領域中,顏教授專注於水稻育種工作,最為人熟知的,是他育成的「興大一號」品種。此一品種米質優異,具有壽司米的特性,口感Q彈、適口性佳,深受肯定。雖尚未進行抗病性測試,但其品質表現已在市場與農業界獲得良好評價。顏教授將該品種授權農會推廣給農友栽種,實現學術成果落實田間,為臺灣稻米產業注入新的價值。

這份成果,是他數十年如一日親力親為的累積。從種子選拔到田間試驗,從開花授粉到數據分析,顏教授始終親身參與、不假他人之手。他總說:「水稻不等人,要授粉就得一大早動作,不分寒暑、不管假日。」這樣的精神,正是他對農業的堅持與敬業的真實寫照。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校園中的身影--頭戴斗笠、騎著一輛陪伴他超過半世紀的老腳踏車,穿梭於校區與田間之間。這不是懷舊的姿態,而是他一貫的生活方式與工作節奏。他的簡樸與踏實,是學生心中的真實楷模。

雖然樂於與學生分享經驗、解答問題,但他鮮少收研究生,因為他深知水稻育種工作的辛苦,尤其授粉時必須凌晨即起、長時間於高溫下操作,非一般現代學生所能適應。他選擇親自承擔,寧可辛勞,也不願讓學生無法勝任而感受挫折。這份對學生的體貼與對工作的自律,也成為他獨特的教育風格。

除了學術與研究上的貢獻,顏教授對中興大學的歷史發展瞭若指掌,被譽為「興大的活字典」。從學系設立的初衷、校園建築的變遷,到歷任師長的故事與傳承,他都能如數家珍,是學術與校園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他對興大的愛與歸屬感,不僅是情感,更是一種責任。

教學方面,他長年開授《生物統計學》等課程,課堂上理論與實務並重,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態度與精神。他曾說:「教育不是讓人抄答案,而是讓人願意早起面對田裡的問題。」簡單的一句話,凝聚他一生對教育的信仰。
退休之後,他依然關心農業發展與糧食政策,受邀參與研討、撰寫意見,持續發聲。他的退休,從來不等於離開,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與土地同行。

顏吉甫教授的一生,是對臺灣農業最誠懇的守護,是對中興大學最深忱的陪伴。他不是站在鎂光燈下的名人,卻是無數農民、學生與同仁心中最值得敬重的身影。他的離世,是臺灣農業的一大損失,也是興大學術傳承中無法取代的一頁。

我們緬懷他的成就,更感念他為人處世的風範。他的身影也許不再出現在校園,但那輛腳踏車的痕跡、田間泥土的足印、學生心中的敬佩,仍將長久留存。

敬悼顏吉甫教授,一位真正與水稻為伍、與興大同行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