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媒體報導-【媒體報導】全球首台「稻種AI辨識器」上線了 農委會攜手興大開發

【媒體報導】全球首台「稻種AI辨識器」上線了 農委會攜手興大開發

  • 分類 : 媒體報導
  • 日期 : 2021-04-22
  • 點閱 : 2473

 

全球首台「稻種AI辨識器」上線了 農委會攜手興大開發

稿源:2021-04-21/自由時報/楊媛婷

台灣水稻每年栽培面積約27萬公頃,栽培水稻苗秧的種子則是需要1350萬公斤,過去選種都大多必須透過肉眼辨識,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攜手中興大學合作,以AI結合大數據資料來開發出最新一代水稻種子辨識系統,是全球首創可透過種子外觀做品種辨識,提升檢查效率44%,也就是說過去要花3個月時間,現只要1.7個月就能做到。

這台機器目前可辨識7-8種水稻品種,包含目前台灣主流栽培的「台南11號」、「台稉14號」、「台中192號」、「台稉9號」、「台中秈10號」,種改場場長張定霖說,這5大品種占台灣近8成的水稻栽培,台南11號就占了67%。他說,台灣實施水稻三級良種繁殖制度,也就是說,種子都必須先經過種改場的種子檢查室檢查,這是我國稻穀品管的重要一環,過去檢查必須人力密集投入,且種子很常會有需求的急迫性,辨識系統開發後,可有效緩解產業需求。

張定霖說,目前儀器已上線,預期1年內辨識的品種可增加為20種。他說,台灣都是由公部門選種,未來會配置相關儀器,另也可提供糧商、農會等使用,若商業化,也可銷往東南亞其他國家;除了稻穀種子,未來也計畫開發大豆、小米等雜糧的種品品種辨識儀器。

參與開發儀器的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黃國益說,儀器導入高效能自動化供料硬體,並結合智慧化品種辨識軟體,針對多樣品自動進出料,數粒計算,影像擷取及影像資料庫建置等,發揮AI與大數據技術效能,台灣5大主流栽培稻米品種辨識準確率達88.8%。他也說,這個系統是透過影像辨識,但稻米種子會隨著季節氣候等會有細微變化,因此每年都會調整資料。儀器未來商業化販售,預計售價約台幣70萬元。

 


今天吃的米是那個種子? 國內第一台看外觀選稻機器誕生

稿源:2021-04-21/中央廣播電臺//陳林幸虹

水稻種子的品種辨識,攸關全台每年水稻的栽培,但種苗場工作同仁長久下來,常因為辨識種子而大傷眼力。為提升效率,種苗改良繁殖場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研發出國內第一台透過水稻種子外觀特徵進行品種辨識的機器,運用類人工神經網絡施展出「好眼力」,成為台灣水稻種子品種的辨識神器。

水稻是台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每年栽培面積約27萬公頃,而且水稻種子的更新率相當高,每年約達80%,種子產值高達新台幣27億。為保持水稻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及純度,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每年執行各項種子檢查,並經過ISTA國際種子檢查協會認證通過,檢查通過的良種繁殖種子,再提供國內的水稻田更新使用。

只是國內水稻品種眾多,以今年來說,就有26個推廣品種,但各品種外觀相近且不易區分,如果靠人力實在難以負荷。為提升效率,種苗改良繁殖場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研發推出最新一代水稻種子品種辨識系統,也是國內第一台透過水稻種子外觀特徵進行品種辨識的機器。新一代辨識系統以國內五大稻米品種為標的,針對多種樣品自動進出料,且會數粒、影像擷取及影像資料庫建置等,品種辨識準確率達近9成。種苗場場長張定霖說:『(原音)我們的工作同仁在檢查的工作中,看久了眼睛會花掉會疲勞而且誤判,工作一段時間後,同仁會覺得眼力受疲勞的轟炸,必須有一個好的調適環境,有了這一部分影像辨識系統輔助,對勞工權益保障以及實質效率提升,有最大的幫助。』

這台水稻種子品種辨識神器,可一次擺放7個不同樣品,且在每一樣品檢測完畢後,自動執行下一個樣品檢測,確保農民即時拿到檢查報告,且以優良的稻種更新使用,避免造成農務延宕,也讓消費者吃的米品質,得到最好的把關。未來機器若產品化,也將供應糧商、農會等負責收購水稻的單位使用。

 

種苗改良繁殖場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研發出國內第一台透過水稻種子外觀特徵進行品種辨識的機器。

種苗改良繁殖場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研發出國內第一台透過水稻種子外觀特徵進行品種辨識的機器。

水稻種子經過辨識後,可保持品種的優良。(記者楊媛婷攝)

水稻種子經過辨識後,可保持品種的優良。(記者楊媛婷攝)

苗改場跟興大開發的水稻種子品種辨識器,一年後可辨識達20種水稻品種。(記者楊媛婷攝)

苗改場跟興大開發的水稻種子品種辨識器,一年後可辨識達20種水稻品種。(記者楊媛婷攝)